随着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国银行开放银行业,许多国际银行,尤其是那些已经在香港拥有强大业务的银行,对开拓中国大陆市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。在本系列的三篇文章中,我们将探讨香港与中国大陆在监管方面的不同,以及在动态监管环境下,我们在遵守法规方面所面临的挑战。
2018年,香港(香港金融管理局(HKMA)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(SFC))和中国大陆(中国人民银行(PBOC)、中国银行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(CBIRC)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(CSRC))的监管机构继续加强和执行投资适宜性(IS)的监管要求,以确保金融机构拥有健全的流程和控制措施。其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并避免产品销售不当,这是为加强监管框架所做出的持续努力。
随着指导方针和通知的发布,在未来一年,加强适宜性框架将继续成为监管的重点。在本文中,我们简要介绍了中国大陆的IS框架,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适宜性要求进行了整体比较,并阐述了业内人士观察到的痛点。
通过发布《指导意见》1,中国监管机构显示了推进中国大陆金融市场改革的决心。这类改革的关键任务是,在传统储户开始投资金融产品时,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。
中国大陆金融市场的现状可以概括为:1)财富的快速增长;2)传统和非传统金融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产品/服务/分销渠道的激增;以及3)监管环境不完善。私人银行部门和财富管理业务正在发展。然而,与国际竞争者的差距仍然很大。作为监管工作的一部分,为弥补这一差距,2018年出台了两项颇具影响力的监管规定——《指导意见》和《监管指南》2,在投资产品估值、降低集中风险、对交易前信息披露的详细要求和使用人工智能/机器人咨询等方面,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方针。这反映出随着市场不断成熟,监管机构在加强风险意识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。
总体而言,与香港相比,中国大陆在监管复杂程度方面仍落后于香港。 这种差距对已经在香港等更严格监管环境下运营的银行有利。 凭借在香港的实践经验,银行在开拓中国大陆更大的市场方面将具有竞争优势。
我们比较了适宜性框架的关键组成部分,以显示香港和中国大陆在监管要求方面的成熟度(如下图1所示)。下文中将详细讨论三个最重要的项目:
2018年,中国大陆根据PBOC发布的指导方针设立了《合格投资者》3类别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香港监管机构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处理《专业投资者》(PI)和《企业专业投资者(CPI)》的问题。此外,香港监管机构在几年前就制定了《弱势客户》投资者保护的标准,而在大陆,普通投资者和弱势投资者之间的界线仍很模糊。
关于客户识别,中国大陆有超过三份通知,其中两份于2018年发布:《关于加强客户识别的通知》4 和《关于开展实益拥有人识别的通知》5。迄今为止,KYC一直是中国监管机构要求最明确的话题。然而,HKMA/SFC规定的客户类别细分较多6并且更明确。
香港有一套完善的制度7,规定了披露的内容、披露的时间和频率,以及披露的文件。与此同时,在中国大陆,主要要求银行于售前阶段避免在其营销材料中使用夸张用语,且避免其客户经理使用误导性措辞。
对于那些正在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银行来说,一些关键痛点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来观察(如下图2所示):
如下图3所示,由于香港的监管较为全面,我们注意到香港对投资适宜性的关键要求比中国大陆更为严格。
通过识别和理解投资适宜性的监管环境的当前和未来状况,Synpulse可以帮助实现支持业务增长的适当的前瞻性框架。
凭借全球专业知识和对亚太地区的关注,Synpulse帮助许多金融机构转变了其适宜性框架。我们提出的框架不仅提供了有意义的无缝体验,而且满足动态的监管要求。我们很乐意与您进一步探讨您的适宜性框架,或弥合司法管辖区之间在适宜性合规方面的业务差距。